【侨报2月10日“四合院”时评】春节进入倒计时,“流动的中国”正上演着“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从新开通的西成高铁提供共享充电宝,到浙江高铁候车室把“冷板凳”更换为能按摩充电的“皮沙发”,再到铺位采用纵向设计、堪称“移动宾馆”的“双层”卧铺动车首次加入“春运大军”,中国民众正享受着越来越舒适的旅途,春运进入智慧出行时代。
曾经,一提起春运,中国民众想到的便是人挤人的车厢、臭哄哄的厕所、“花生瓜子饮料”的叫卖声、挥之不去的泡面味……买票难、速度慢、环境差,让旅程成为一种折磨。近年来,官方不断加快高铁网络建设,高铁成为春运主力军,而今年随着西成高铁、兰渝铁路、渝贵铁路的开通,蜀道亦不再难;去年7月起,铁路部门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今年春运期间,乘客无需下车也能吃上站外美食;在部分火车站,VR全景导航帮助乘客迅速完成换乘;24个高铁站推出“高铁顺手寄”便民托运服务,回家再也不用拎着大包小包,享受“轻出行”……
除了铁路出行的服务不断提升外,今年以来,多家航空公司先后允许空中开机,部分航班还提供空中WiFi,首个“不关机”的民航春运让旅途有了更多娱乐选择。总之,各项新举措不断改善着民众的春运体验,不仅走得了、走得安全,而且走得快、走得舒适。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人享受着新技术给春运带来的便利时,也有一部分不懂科技、不熟网络的人被忽略,这部分人多是老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他们只会按照惯性思维去排队买票,殊不知别人在家动动手指便已秒杀。前不久,安徽宿州一位年近六旬的大爷跑了六趟车站仍没买到票跪地大哭的场景让网民心疼不已。在新技术带领越来越多人向前飞奔之时,别忘了扶一扶这些力不从心的“掉队者”。
1919年,鲁迅从北京回绍兴在路上耗时54个小时(不算等候时间),期间需在火车、船与轿子多种交通工具之间六次换乘,有人设想让一个“90后”青年2018年重走鲁迅当年回乡路,通过共享单车、地铁、高铁与网约车,约8个小时便可到达,全程几乎均可无缝对接。百年沧桑巨变,“车轮上的速度”见证着中国滚滚向前。